医务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疫情期间及疫情后期长时间处于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导致身心疲惫,逐渐产生焦虑情绪和躯体上的不适。近期诸多学者对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发现有近三成的医务工作者有抑郁倾向;大约60%的人至少出现了一种职业倦怠的特征,其中同时具有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特征的约占11%;有近四成的医护工作者有焦虑障碍。此外,有调查显示,疫情期间,81%的医护人员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6%的医护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38%的人连续一个月周末没有休息。84%的医护人员认为防疫期间工作负荷是平时的1-2倍,6%的人甚至认为工作负荷是平时的4倍以上。近七成的医护人员睡眠质量受到影响,34.37%出现了中度以上的睡眠障碍。疫情对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延迟出现并且长期存在,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其自身健康,更关乎到他人健康,全社会需给予关注。
为此建议:
一、构建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及时疏导医务工作者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级别、全方位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分层干预服务体系。挖掘内部资源组建集宣讲、咨询、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积极探索“互联网+心理”服务模式,开通热线心理咨询和网络咨询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确保心理健康服务能细致、广泛、长期和有效地开展。
二、重视人文关怀,确立“情感关怀”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与医疗技术是医疗服务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美化环境、完善设施、提高薪酬、带薪休假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医院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关注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开展读书分享、素质拓展活动,使用园艺、手工艺、音乐、绘画及观影疗法缓解工作压力。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培训,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确保医务工作者身心健康。加大职业防护工作资金的投入,配备齐全的防护设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医护工作者的体检及心理量表测量,减少职业伤害的担忧。
三、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增加心理治疗的医保支付比例,保障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心理服务已成“刚需”,北京、广东先后把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提议让这项公共政策在我市落地生根,把医疗单位的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增加心理治疗的医保支付比例。通过解决心理治疗、咨询费用,提高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增强主动就医意识,让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享受医疗保障带来的制度红利,不再为“心病”发愁。
医务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疫情期间及疫情后期长时间处于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导致身心疲惫,逐渐产生焦虑情绪和躯体上的不适。近期诸多学者对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发现有近三成的医务工作者有抑郁倾向;大约60%的人至少出现了一种职业倦怠的特征,其中同时具有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特征的约占11%;有近四成的医护工作者有焦虑障碍。此外,有调查显示,疫情期间,81%的医护人员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6%的医护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38%的人连续一个月周末没有休息。84%的医护人员认为防疫期间工作负荷是平时的1-2倍,6%的人甚至认为工作负荷是平时的4倍以上。近七成的医护人员睡眠质量受到影响,34.37%出现了中度以上的睡眠障碍。疫情对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延迟出现并且长期存在,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其自身健康,更关乎到他人健康,全社会需给予关注。
为此建议:
一、构建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及时疏导医务工作者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级别、全方位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分层干预服务体系。挖掘内部资源组建集宣讲、咨询、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积极探索“互联网+心理”服务模式,开通热线心理咨询和网络咨询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确保心理健康服务能细致、广泛、长期和有效地开展。
二、重视人文关怀,确立“情感关怀”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与医疗技术是医疗服务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美化环境、完善设施、提高薪酬、带薪休假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医院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关注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开展读书分享、素质拓展活动,使用园艺、手工艺、音乐、绘画及观影疗法缓解工作压力。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培训,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确保医务工作者身心健康。加大职业防护工作资金的投入,配备齐全的防护设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医护工作者的体检及心理量表测量,减少职业伤害的担忧。
三、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增加心理治疗的医保支付比例,保障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心理服务已成“刚需”,北京、广东先后把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提议让这项公共政策在我市落地生根,把医疗单位的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增加心理治疗的医保支付比例。通过解决心理治疗、咨询费用,提高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增强主动就医意识,让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享受医疗保障带来的制度红利,不再为“心病”发愁。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