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柳州模式”,加强“中国—东盟”电力合作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3-08-02 11:38    来源: 民革柳州市委会   
分享本文至:

近年来,电力装备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贡献,“坚强智能电网”已基本建成。虽然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均电网投资仍将高位稳定在4700-5000亿元区间,但困扰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尚未明显缓解,电力一次设备需求趋于平稳,二次设备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等状况仍未扭转,加快结构转型的压力依然巨大。

一、国内电力产业发展趋势及与东盟电力合作的基础

从国内看,新型电力系统时代即将来临。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脱碳、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新型电力系统亟待建设。集中式与分布式清洁能源电源、调峰调频、特高压、一二次融合、变电站模块化、电网侧储能等产业新领域的需求旺盛,将大行其道。

从东盟看,中国与东盟在能源资源开发、电力供需等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东盟各国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东盟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领域的需求日益加强。作为全球实力最强的水电技术大国,近年来中国在电力工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东盟国家高标准建设智能电网,提供从设备、技术、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全产业链”服务,让东盟国家能够分享中国电力行业的技术、资金、产业链优势。加快与东盟电网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力资源开发、加强交易平台建设、加大电力贸易,对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改善,不仅高层互访频繁,而且经贸往来不断加强,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一些企业已经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如较早走向东盟国家的南方电网公司,已相继承建了在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的一批电力建设项目。

二、广西探索“中国—东盟”电力合作的优势和现状

在国内传统电力产业市场逐渐饱和,绿色能源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旺盛及东盟各国电力系统搭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把握住本轮电力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及发展契机,将是我国未来电力产业发展的关键。而广西作为东盟“桥头堡”,已率先做出了若干新的尝试。

2018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南方电网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做出了合作共建广西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的决定。双方共同建设以智能制造为基础,以“互联网+智慧能源”为核心,构建立足南方五省、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智能电网产业园。产业园主要引入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相关相关产业,并通过建设发展形成一定的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产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一批智能电网标准厂房,为企业轻资产入驻提供保障,已引进金风科技、国电南自、鹏辉新能源、嘉泽新能等一批智能电网龙头企业入驻园区。

目前,该园区正加强与南方电网公司联动合作,共建智慧能源产业链,探索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柳州模式”。一是推动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成为南方电网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项目实施的重要承载地,积极引入相关新能源配套产业链企业,推动产业集聚。二是聚焦智慧能源先进技术创新,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是发挥产业升级示范作用,共同打造新一代智能配网示范工程,建设融合能源系统和用电系统的高可靠智能配网。四是设立智慧能源实验室,开展智慧能源、配网3.0设计研究,并将科技研发成果在产业园推广应用,总结验证形成南方电网技术标准,力争成为能源行业和国家技术标准。五是加快智能电网产业基金的筹建,为项目融资、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入园企业发展等提供资本增值服务。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合作,最终把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打造成为智能电网产业升级的科研核心及产业制造高地。

广西与东盟国家地域相连,一衣带水、跨境而居,地缘优势突出、基础良好,且广西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已具备高起点承载智能电网项目的各方面条件。

三、加强“中国—东盟”电力合作的若干建议

建议国家层面考虑将“中国—东盟”电力合作列为国家战略,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柳州模式”向全国及东盟国家推广。利用南方电网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及科研优势“借船出海”,以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为“桥头堡”,向东盟国家辐射输出,根据东盟国家的不同电力需求,在电力设备制造生产、设计施工、技术服务、专业人才、技能培训、项目融资等方面,提供优质的定制化服务。并探索东盟国家电力机构参股共建园区等合作形式,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电力定制化”服务基地。

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南方电网公司一道,与东盟友邦国家电力部门增强合作,并就相关的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增强相互沟通和协调工作,建立电力信息共享机制,配合建立电力合作机构,制定电力合作计划,并相互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双方的电力企业相互投资,加快建设“东盟电力定制化服务”走廊,为推广“柳州模式”打好根基。

【打印正文】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190117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153号

专题专栏
关于支持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柳州模式”,加强“中国—东盟”电力合作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3-08-02 11:38    来源: 民革柳州市委会   

近年来,电力装备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贡献,“坚强智能电网”已基本建成。虽然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均电网投资仍将高位稳定在4700-5000亿元区间,但困扰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尚未明显缓解,电力一次设备需求趋于平稳,二次设备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等状况仍未扭转,加快结构转型的压力依然巨大。

一、国内电力产业发展趋势及与东盟电力合作的基础

从国内看,新型电力系统时代即将来临。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脱碳、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新型电力系统亟待建设。集中式与分布式清洁能源电源、调峰调频、特高压、一二次融合、变电站模块化、电网侧储能等产业新领域的需求旺盛,将大行其道。

从东盟看,中国与东盟在能源资源开发、电力供需等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东盟各国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东盟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领域的需求日益加强。作为全球实力最强的水电技术大国,近年来中国在电力工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东盟国家高标准建设智能电网,提供从设备、技术、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全产业链”服务,让东盟国家能够分享中国电力行业的技术、资金、产业链优势。加快与东盟电网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力资源开发、加强交易平台建设、加大电力贸易,对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改善,不仅高层互访频繁,而且经贸往来不断加强,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一些企业已经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如较早走向东盟国家的南方电网公司,已相继承建了在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的一批电力建设项目。

二、广西探索“中国—东盟”电力合作的优势和现状

在国内传统电力产业市场逐渐饱和,绿色能源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旺盛及东盟各国电力系统搭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把握住本轮电力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及发展契机,将是我国未来电力产业发展的关键。而广西作为东盟“桥头堡”,已率先做出了若干新的尝试。

2018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南方电网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做出了合作共建广西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的决定。双方共同建设以智能制造为基础,以“互联网+智慧能源”为核心,构建立足南方五省、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智能电网产业园。产业园主要引入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相关相关产业,并通过建设发展形成一定的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产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一批智能电网标准厂房,为企业轻资产入驻提供保障,已引进金风科技、国电南自、鹏辉新能源、嘉泽新能等一批智能电网龙头企业入驻园区。

目前,该园区正加强与南方电网公司联动合作,共建智慧能源产业链,探索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柳州模式”。一是推动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成为南方电网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项目实施的重要承载地,积极引入相关新能源配套产业链企业,推动产业集聚。二是聚焦智慧能源先进技术创新,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是发挥产业升级示范作用,共同打造新一代智能配网示范工程,建设融合能源系统和用电系统的高可靠智能配网。四是设立智慧能源实验室,开展智慧能源、配网3.0设计研究,并将科技研发成果在产业园推广应用,总结验证形成南方电网技术标准,力争成为能源行业和国家技术标准。五是加快智能电网产业基金的筹建,为项目融资、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入园企业发展等提供资本增值服务。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合作,最终把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打造成为智能电网产业升级的科研核心及产业制造高地。

广西与东盟国家地域相连,一衣带水、跨境而居,地缘优势突出、基础良好,且广西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已具备高起点承载智能电网项目的各方面条件。

三、加强“中国—东盟”电力合作的若干建议

建议国家层面考虑将“中国—东盟”电力合作列为国家战略,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柳州模式”向全国及东盟国家推广。利用南方电网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及科研优势“借船出海”,以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为“桥头堡”,向东盟国家辐射输出,根据东盟国家的不同电力需求,在电力设备制造生产、设计施工、技术服务、专业人才、技能培训、项目融资等方面,提供优质的定制化服务。并探索东盟国家电力机构参股共建园区等合作形式,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电力定制化”服务基地。

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南方电网公司一道,与东盟友邦国家电力部门增强合作,并就相关的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增强相互沟通和协调工作,建立电力信息共享机制,配合建立电力合作机构,制定电力合作计划,并相互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双方的电力企业相互投资,加快建设“东盟电力定制化服务”走廊,为推广“柳州模式”打好根基。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