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近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历史使命、光荣职责和工作重心,提出“工业辐射带动,城乡携手共建,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的创建思路,用“四个加强”作为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柳州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宣传方式,拓展教育空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市委、县区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必修课,纳入各级党(工)委(党组)中心组、党(总)支部理论重要学习内容,加强对新闻媒体、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的民族政策法规培训,全市党员干部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全市各级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强化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编排具有柳州地方特色的山歌、民族歌舞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展宣传,组建百姓宣讲团深入城乡基层一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巡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通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爱国主义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各族群众铭记历史。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运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制作一批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公益广告、微电影、快闪等,唱响互联网平台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以红石榴果与柳州市花紫荆花相结合,设计了柳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识(LOGO),象征着柳州各族儿女像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标识广泛应用于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建设、APP开发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开通了56路“石榴红”民族团结主题公交专线,以公交车、沿线停靠车站及公交线路为载体,设立“三维空间”、打造“四个阵地”、开展“五项活动”,公交专线运行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流动的宣传窗口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创作了一首民族团结之歌、一部民族团结微电影、一幅民族团结画卷、编印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读本和宣传画册,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专栏,刊播宣传报道、公益广告9000篇(条次)。策划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情景报告会和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姓宣讲系列活动。在市委党校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基地,坚持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打造民族音乐剧《白莲》、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舞蹈诗《侗》、《坐妹三江》、《苗魅》、《夜话柳江》等文化精品,厚植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利用天气预报、人口普查开展宣传,让各族群众在润物无声中增进“五个认同”。
二是加强奋斗实干阐释同心共筑中国梦。柳州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理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励精图治,全面加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书写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柳州篇章。依托柳州工业优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共派出10个工作队、86个工作分队、1003个工作组、2544名工作队员、3.67万名帮扶干部,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7.93亿元,通过二产带动一产和三产打造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带动20万名农村人口参与螺蛳粉原料种植养殖。举全市之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剩余的1.9万贫困人口、68个贫困村、融水和三江两个自治县全部脱贫摘帽。在广西率先推行“县属轮教”,统筹各级资金超过7.7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覆盖全市600余所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受益学生25余万人,全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每年惠及约18万学生,市区9家三甲医院与各县建立12对紧密型市县医联体,基层各族群众就近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受益家庭近12万户。柳州成为全区首个自治区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成功打造“紫荆花城”城市名片,柳江水质保持着全国第一的好名次,守住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底线,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脱贫不忘党恩,致富感谢祖国”成为柳州各族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是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阐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政务服务、户籍管理、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经商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服务。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引导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共居、共同发展,让各族群众在柳州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互相学习。推进国民教育民汉合校、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引导全市各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共学。鼓励各民族联合创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招收多民族员工,推动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推动实现各族群众团结共事。积极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欣赏、增进交流,推动实现各族群众共生共乐。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对接机制,各城区、新区等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统计和信息服务数据库,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殊困难,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镇落户,更好地融入柳州。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全市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学。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开展“双语双向”助力脱贫攻坚培训活动,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学互检活动,组织基层干部群众、青少年、各民族代表参观考察及各民族联谊交往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制定社区守则、乡规民约、行业规章、职业规则,倡导文明行为。从2000年开始,柳州常住人口就一直多于户籍人口,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成为了“新柳州人”,扎根柳州10余年的维吾尔族同胞买买江·吾曼尔江说,“柳州人就像紫荆花一样美丽包容,柳州是我第二故乡”。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景象在柳州处处呈现,从不同角度把最团结、最奋进、最和谐、最美丽的柳州特色展现出来,形成了各族儿女始终心手相连、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良好格局。
四是加强民生福祉建设阐释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的嘱托,在创建过程中,柳州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紧围绕“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攻克贫困堡垒,让创建工作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加强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高度注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同部署同落实。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住房饮水、文体设施、就业培训、干部人才等民生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年提升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灌溉率、机耕推广使用率、道路通行率和硬化率,实现生产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及通讯网络全覆盖,义务教育普及率、医疗卫生保障率、社保覆盖率均达到国家要求,各族群众拥有安全稳固住房,饮水安全有保障。制定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逐年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城镇市容市貌、乡村村容村貌逐年改善提升。全面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确保柳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等特殊类型区域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培育打造民族经济支柱产业,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不断增强柳州综合经济实力,人均GDP增速大于或基本同步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大于广西平均水平。“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艺术中心看大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全市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近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历史使命、光荣职责和工作重心,提出“工业辐射带动,城乡携手共建,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的创建思路,用“四个加强”作为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柳州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宣传方式,拓展教育空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市委、县区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必修课,纳入各级党(工)委(党组)中心组、党(总)支部理论重要学习内容,加强对新闻媒体、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的民族政策法规培训,全市党员干部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全市各级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强化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编排具有柳州地方特色的山歌、民族歌舞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展宣传,组建百姓宣讲团深入城乡基层一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巡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通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爱国主义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各族群众铭记历史。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运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制作一批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公益广告、微电影、快闪等,唱响互联网平台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以红石榴果与柳州市花紫荆花相结合,设计了柳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识(LOGO),象征着柳州各族儿女像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标识广泛应用于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建设、APP开发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开通了56路“石榴红”民族团结主题公交专线,以公交车、沿线停靠车站及公交线路为载体,设立“三维空间”、打造“四个阵地”、开展“五项活动”,公交专线运行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流动的宣传窗口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创作了一首民族团结之歌、一部民族团结微电影、一幅民族团结画卷、编印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读本和宣传画册,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专栏,刊播宣传报道、公益广告9000篇(条次)。策划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情景报告会和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姓宣讲系列活动。在市委党校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基地,坚持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打造民族音乐剧《白莲》、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舞蹈诗《侗》、《坐妹三江》、《苗魅》、《夜话柳江》等文化精品,厚植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利用天气预报、人口普查开展宣传,让各族群众在润物无声中增进“五个认同”。
二是加强奋斗实干阐释同心共筑中国梦。柳州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理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励精图治,全面加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书写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柳州篇章。依托柳州工业优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共派出10个工作队、86个工作分队、1003个工作组、2544名工作队员、3.67万名帮扶干部,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7.93亿元,通过二产带动一产和三产打造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带动20万名农村人口参与螺蛳粉原料种植养殖。举全市之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剩余的1.9万贫困人口、68个贫困村、融水和三江两个自治县全部脱贫摘帽。在广西率先推行“县属轮教”,统筹各级资金超过7.7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覆盖全市600余所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受益学生25余万人,全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每年惠及约18万学生,市区9家三甲医院与各县建立12对紧密型市县医联体,基层各族群众就近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受益家庭近12万户。柳州成为全区首个自治区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成功打造“紫荆花城”城市名片,柳江水质保持着全国第一的好名次,守住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底线,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脱贫不忘党恩,致富感谢祖国”成为柳州各族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是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阐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政务服务、户籍管理、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经商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服务。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引导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共居、共同发展,让各族群众在柳州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互相学习。推进国民教育民汉合校、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引导全市各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共学。鼓励各民族联合创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招收多民族员工,推动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推动实现各族群众团结共事。积极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欣赏、增进交流,推动实现各族群众共生共乐。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对接机制,各城区、新区等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统计和信息服务数据库,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殊困难,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镇落户,更好地融入柳州。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全市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学。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开展“双语双向”助力脱贫攻坚培训活动,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学互检活动,组织基层干部群众、青少年、各民族代表参观考察及各民族联谊交往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制定社区守则、乡规民约、行业规章、职业规则,倡导文明行为。从2000年开始,柳州常住人口就一直多于户籍人口,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成为了“新柳州人”,扎根柳州10余年的维吾尔族同胞买买江·吾曼尔江说,“柳州人就像紫荆花一样美丽包容,柳州是我第二故乡”。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景象在柳州处处呈现,从不同角度把最团结、最奋进、最和谐、最美丽的柳州特色展现出来,形成了各族儿女始终心手相连、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良好格局。
四是加强民生福祉建设阐释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的嘱托,在创建过程中,柳州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紧围绕“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攻克贫困堡垒,让创建工作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加强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高度注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同部署同落实。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住房饮水、文体设施、就业培训、干部人才等民生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年提升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灌溉率、机耕推广使用率、道路通行率和硬化率,实现生产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及通讯网络全覆盖,义务教育普及率、医疗卫生保障率、社保覆盖率均达到国家要求,各族群众拥有安全稳固住房,饮水安全有保障。制定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逐年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城镇市容市貌、乡村村容村貌逐年改善提升。全面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确保柳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等特殊类型区域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培育打造民族经济支柱产业,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不断增强柳州综合经济实力,人均GDP增速大于或基本同步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大于广西平均水平。“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艺术中心看大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全市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上一篇: 城中区采取三项举措落实惠企政策到位
下一篇: 柳城县“党建带侨建”激发华侨管理区新动能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